中新社柏林7月20日电 题:探访德国柏林少林寺
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
挥拳、抬腿、舞棍......近日在德国柏林少林寺,卡特琳·施瓦伊格(Katrin Schwaiger)一招一式做得有模有样。在德国出生、奥地利长大的她,如今每两周需要穿梭于柏林和慕尼黑之间。只要在柏林,她每天都会到少林寺报到。
“我在少林寺已经学习一年多了。”她告诉中新社记者,包括气功、太极、功夫等在内,柏林少林寺目前开设的所有课程门类她都在学习。在柏林少林寺不仅锻炼身体,还让她领悟到生活的哲学与智慧,“感觉非常棒。”
图为7月13日,卡特琳·施瓦伊格在柏林少林寺练功。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
德国柏林少林寺成立于2001年7月,是中国嵩山少林寺在海外的第一座分寺,如今坐落于柏林联邦大道215号。与印象中的少林寺古刹不同,柏林少林寺由一家舞蹈学校改建而来。古香古色的中式建筑含两层楼舍,每层各有一间练功房,练功房中有红灯笼、佛像、字画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装饰。
探访当日,柏林少林寺对外张贴课程表上的一句话映入记者眼帘: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;胜人者有力,自胜者强。”这句出自《道德经》的话被翻译成德语,让过往人群在了解课程设置的同时,感受中国人的精神智慧。
其实柏林少林寺的发展史,就是一部展现中国精神文化、战胜困难的历史。柏林少林寺方丈释永传介绍,成立之初,少林寺由德方投资,后因经营理念差异,德方于2005年突然撤资,使得学员在一夜之间失去了练功之地。少林寺师傅以极强的凝聚力和责任心,克服重重困难,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寺舍改址重塑。“虽然理念不同,但还是很感谢德方的付出,让中国少林文化在德国落地生花,惠泽众生。”
释永传表示,少林文化属于世界。柏林少林寺成立的初衷不只是简单推广少林功夫,而是通过少林功夫推广中国文化。少林文化讲究禅武合一,修身养性。很多人通过中国功夫,了解中医、中国文化,并在其影响下到中国留学。
德国小伙无名便是其中之一。该小伙的中文名“无名”出自释永传建议,是取道教文化而来。因对中国和中医的浓厚兴趣,他于2015年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,正式开启了中医学习之路。
如今,说着一口地道河南话的他,经常在中国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学习与生活的感悟,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。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,未来要拍一些高质量的中英双语短视频,在国内外平台介绍中医和其背后的中国哲学,让外国人了解中医魅力。
自成立以来,如今已有数千名学员在柏林少林寺学习过,有小孩,也有老人,不仅来自柏林,也来自德国其他城市甚至周边国家。不同年龄、国籍、种族、肤色的学员,都能从柏林少林寺获得相同的中国文化体验。
图为7月13日,学员在少林寺师傅指导下练功。 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摄
保加利亚人尼古拉·马泰夫(Nikolay Matev)在柏林生活了20余年,后来回到保加利亚。如今每次到柏林,他都会来少林寺学习气功等课程。他告诉记者,柏林少林寺可以让他获得内在的力量与宁静,这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尤其重要。
为加深学员对中国文化的理解,柏林少林寺会定期为学员提供实地到访中国的机会。今年10月,释永传将组织学员到嵩山少林寺修炼,然后到北京、西安等地领略中国故宫、长城、兵马俑等名胜古迹,了解中国历史人文故事。
因工作原因,施瓦伊格计划明年前往中国。她表示,中国文化是如此美丽,她也非常喜爱中国饮食。希望届时能够在中国多待一些时间,丰富不同体验。(完)
中新网北京7月20日电 题:中新人物|刘令飞:面具是魅影的骄傲,而我不戴面具
刘令飞习惯用两面性去看待周遭发生的一切。
作为一名音乐剧演员,他认为对艺术之心可以“随性”,但对工作的职业性不可以“随意”。表演生涯中,刘令飞时常会被具有两面性或是多面性的复杂角色吸引。
出演百老汇音乐剧《变身怪医》中文版时,刘令飞饰演的男主角白天是善良正直的医生杰克,晚上却化身为恶魔海德;中文音乐剧《白夜行》里,他是游走在善恶边缘的桐原亮司;到了《人间失格》,他又在大庭叶藏与太宰治的角色中拉扯。
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往往是复杂的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面向,有时展现给亲人、朋友或陌生人的面孔可以天差地别。当你不愿将自己的某一面真实展露时,躲在面具之后也许会更自在。
最近,刘令飞忙于《剧院魅影》中文版的演出,他在里面饰演男主角“魅影”。面具就是这部经典剧作的灵魂之笔,对于魅影而言,它是一块“遮羞布”与一面“骄傲旗帜”的混合体。
戴上面具的魅影似获得武器的士兵,拥有了“冲锋陷阵”的勇气。而摘下面具回归刘令飞,他选择在现实生活里拥抱更真实的自己,“仔细想想,我不戴面具”。
音乐剧《剧院魅影》剧照。受访者供图
把角色“魅影”当作“人”来看待
幕布拉开,上世纪华丽辉煌的巴黎歌剧院出现在舞台中央。一个阴暗丑陋的“音乐天才”化身“剧院幽灵”,将在此经历一段痛苦挣扎的爱情悲剧。
作为世界音乐史上的传奇经典,《剧院魅影》自1986年首演至今,已在全球186座城市上演18个语言版本,观众人次超过1.6亿。
37年来,许多“魅影”与“克里斯汀”都曾给无数观众献上精彩的演出。作为中国初代魅影之一的刘令飞期待,将中文的魅力融进这个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。
演员刘令飞。受访者供图
不轻易为角色下定义,或许才能真正“认识”角色。“从远在我表演这个角色之前的很多年前,第一次接触到魅影开始,我从来没有把他当过‘天使’或‘恶魔’,我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在看待。”刘令飞说。
他处在一个旁观者的位置,看着魅影经历着痛苦与快乐,懂他的自卑,了解他的向往。把魅影当成一个平凡的人来看待,让刘令飞找到了自己与角色之间那根无形的“纽带”。
他说,每一个演员对于魅影这个角色的理解一定是不一样的,因为这不是一个机器生产出来的标准零部件。
“我只希望,我们中文版的演员乃至世界上所有表演魅影的演员,如果各自都能呈现出他的可悲与可怜,他的残破与天真。或许我们每一个魅影就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的,或者是近乎完整的魅影的灵魂。”
音乐剧《剧院魅影》剧照。受访者供图
音乐剧不存在欣赏“门槛”
音乐剧常被称为“高雅艺术”,而刘令飞对此持保留意见。在他的认知里,如果追溯音乐剧的起源,“无论它诞生于哪个国家、哪种语言,其本身就是为群众而诞生,所以不会有任何的欣赏‘门槛’。”
或许艺术不该用高低来轻易评判,基于此,“高雅艺术是否有欣赏门槛”的问题也就不会成立。在刘令飞看来,即使有所谓的欣赏“门槛”,也是从群众中诞生的。
其实,根本无需过度在意“门槛”。当心中有“门槛”时,那顶多是过“门槛”时要小心地抬一下脚,不然绊一跤会疼。当心中没“门槛”时,那就不用小心翼翼,是走是跑都不怕被绊着。
音乐剧《剧院魅影》剧照。受访者供图
围绕着音乐剧的众多讨论里,还有一个比较高讨论度的话题是,有关“艺术性”与“商业性”的争议。做艺术是不是就不能谈钱?“我不觉得‘商业性’和‘艺术性’,这两者之间,一定会有一个像‘恶魔’一样的东西,阻碍着互相。”刘令飞回答道。
“我觉得‘艺术性’和‘商业性’的统一,并不是一个看起来很遥远的事情。而且所谓的‘商业性’,其实大家可以理解成类似于电影‘类型化’。我更希望因为有足够好的音乐剧产生,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类型化和商业化的作品。”
从交谈中能够看出来,刘令飞是一个不愿意轻易对某件事情下定义的人,但他仍会在仔细思考后给出一个答案。就像他告诉记者,自己不知道如何去定义“什么是一部好的音乐剧?”,却会补充说明,从他的角度出发,更喜欢有“性格”的音乐剧。
即使已经被称为“国内音乐剧演员的翘楚”,刘令飞依旧认为,自己对于国内音乐剧的发展,“无法将整个阶段去俯视着夸夸其谈”。
他说:“我只能去看我脚下的路,确认是在往前走。”
演员刘令飞。受访者供图
不要试图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
“一定要热爱生活!”
抛开演员的身份,作为普通人刘令飞,他选择全身心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。“热爱生活会让你发现很多平时不起眼的细节,也会让你的生活很可爱。”
在他眼中,繁忙的巡演也可以是有趣的工作。闲暇休息时探访当地人的生活区域,是刘令飞了解一座城市的方式。他还喜欢和出租车司机聊天,模仿他们说话的口气。“虽然听起来一下子就会被发现是外地人,但是无形当中也增添了我们沟通的一种亲近感。”
演员刘令飞。受访者供图
音乐剧演员≠演员+歌手,而这三种职业刘令飞都尝试过。“无论是演员、歌手、音乐剧演员,我们在做比较的时候,并没有哪个角色更难,或者哪个角色更比另外的角色要更厉害。”
最大的区别在于音乐剧是纯现场表演的艺术,是不可以被剪辑和编辑的艺术。所以“现场性”是作为一个音乐剧演员与演员、歌手最显见的区别。“现场艺术是永远不可复制的,所以作为音乐剧演员要珍惜自己每一次在舞台上表达的机会,因为那都是唯一的。”
作为前辈以及音乐剧导演的角度,他对新人演员的建议是,“一个音乐剧演员,要在自我管理上多一份严格。其次,要有识别度。”
刘令飞指出,作为一个演员,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人生方向比较重要。“不要试图让自己去成为一个全能的人,这样的负担也会成为一个音乐剧演员的负担。‘找到自我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特质。”(完)